李氏族贤——李烈钧


李烈钧(1882—1946),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1882年(清光绪八年)2月23日出生于江西武宁。父亲给儿子取号“侠黄”,是希望他“富有民族意识和侠气豪情”。李烈钧的父亲李骏兴及他的两个叔父青年时期曾参加了太平军,为忠王李秀成的部下,太平天国失败后返乡,后来在武宁县经营茶叶运输生意,数年以后,“家渐小康”。李烈钧少年时喜交游,性情豪侠,曾拜师学习武术。父亲脸上、手上刺的“太平天国”四字,常使李烈钧“心怦怦欲动”。甲午战败后,闻清军失败,“始蓄投笔从戎之志"。1901年,在一起房产官司中,李烈钧入狱,李家资财也在这场官司之后耗尽。此事给李烈钧很大的触动,他在后来的自传中谈及此事时说:“当时政治之黑暗,益使余愤不可遏。”
 
1902年,李烈钧进人了新设立的江西武备学堂。由于他成绩优秀,深得总教官吴介璋的赏识,后经吴推荐,1904年,李烈钧被北京练兵处选派赴日本留学。最初是在东京振武学校习炮科,两年毕业,人四国炮兵第十二联队实习一年,接着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阎锡山、李根源、唐继尧、程潜等人同期。在日期间,李烈钧对于同盟会诸人的奔走呼号“感奋不已”,读《民报》,听孙中山的演讲,“革命思想,乃益深刻"。在张继等人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参加了武学社,还与黄郛等人组织丈夫成城团,是当时日本留学生革命活动中活跃的一员。在日本的学习使李烈钧受到军事上的专业训练,而加人同盟会及与留日军事学生的交往都奠定了他以后事业的基础。
 
1909年春,李烈钧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归国,任江西新军五十四标一营管带,积极宣传革命。因受军中旧势力的排挤和诬陷,不久他离开江西,赴云南,先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和陆军小学总办,“均以培养干部参加革命为主旨”,与李根源等人积极活动,在云南军队与政界中发展革命力量。1 9 11年秋去北京观操,正值武昌起义爆发,在京与吴禄贞等人谋划响应。随后李烈钧回九江,联络马毓宝部新军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分府,任参谋长,并接洽清政府海军主力舰只起义。随后他又率兵平定安徽之乱,被推为安徽都督。不久放弃安徽都督之职,率军支援武昌,曾被黎元洪任命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为湖北局势的稳定做出了贡献。1912年3月,李烈钧被江西省临时议会选为江西第四任都督。在江西都督任内,李烈钧想方设法罗致人才、派选留学、肃清匪患、整理财政、修筑河堤、裁编军队,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江西的革命成果,而且开始了江西的初步建设。辛亥革命期间,李烈钧刚及三十岁,便率军征战赣、皖、鄂三省,对长江中游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显示了他果敢的意志和相当的军事才能。
 
袁世凯登上大总统的宝座后,加紧对南方革命势力的压制。掌握地方权力的国民党籍都督胡汉民、柏文蔚、李烈钧成为南北方实力天平上的重要棋子。袁世凯曾派人到南昌,邀李烈钧去北京,允以200万元和晋勋一级,但被李烈钧严词拒绝。1913年3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年轻有为的国民党政治家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杀。为了起兵讨袁,孙中山派张继和马君武、白逾桓、邵元冲四人到南昌对李烈钧进行动员。李烈钧响应孙中山组织讨袁军的号召,积极谋划讨袁事宜。6月,袁世凯完成了“善后大借款”后和南方摊牌,相继罢免了李烈钧、柏文蔚和胡汉民的职务,并派北洋军沿京汉、京浦铁路南下。李烈钧的反袁主张得不到其他各省的积极支持,他的部下也部分被袁世凯收买,李烈钧显得十分孤立。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以退为进,离开江西,赴上海,面谒孙中山。7月,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李烈钧返回江西,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发布讨袁檄文,提出诛民贼袁世凯,巩固共和政体,保障中外人民生命财产等约法三章。
 
湖口要塞起义,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接着,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省也相继独立。“二次革命”在江西作战时间以7月12日九江沙河战斗开始,至8月18日晚袁军攻占南昌城基本结束,战斗的主要地点在九江、湖口、南昌外围地区。由于内部团结不够,缺乏配合,加之明显的敌众我寡,讨袁军失败。9月初,李烈钧经湖南,改装赴上海,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尽管失败了,但李烈钧作为一个军事家在政治上却体现得更为成熟了。在全国流行的“非袁莫属”的气氛中,保持了对袁世凯的高度的警惕性,于国民党人危难之际,又勇挑重担,充当了反袁的先锋。战争失败后,他在江西有步骤地指挥了撤退,为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又成立新党——中华革命党,鉴于以往的教训,孙要求党员都要按指印,宣誓绝对服从总理。李烈钧和黄兴等革命党人对这种做法有保留,没有参加中华革命党。1914年1月,李烈钧离日赴欧,考察各国政情。途中曾在槟榔屿停留,后渡印度洋,经印度、埃及、意大利到达法国。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李烈钧经常与在欧洲的吴稚晖等人往来,关注大战之下的中国情况。这年10月,李烈钧由马赛登轮东返,打算假道越南人云南,结果被法国海关所阻,折返香港,后侨寓新加坡,参加“欧事研究会”,与在南洋的革命党商议讨袁办法。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革命党人极力声讨。12月,奉孙中山指令,李烈钧潜回云南,他的坚决的态度使西南军阀唐继尧坚定了反袁的决心。李烈钧拟好讨袁檄文,交香港李根源在各报发表。随后,他与脱险出京、抵达昆明的蔡锷共商讨袁大计。经过仔细的筹划,12月25日,李烈钧与蔡锷、唐继尧一起在云南揭起护国讨袁的大旗,宣布云南独立,组织中华民国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贵州;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广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程潜为湖南招讨使,后被推为湖南军总司令。李烈钧随后率部开赴前线。1916年1月,李烈钧部击败进攻云南的龙觐光的部队。3月广西陆荣廷宣布独立。随后广东、浙江也宣布独立。北洋各派也开始不听袁世凯的指挥。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6月,袁世凯羞愤交加,一命呜呼。袁死后,李烈钧继续在广东与龙济光部作战。南北和议达成以后,由于北方的压力,李烈钧被迫通电解职,由香港赴上海追随孙中山先生。在护国之役中,李烈钧继续为保卫共和,讨伐袁世凯而战,体现了坚忍的革命意志,被当时的报纸称为是“袁世凯的克星”。
 
袁世凯死后,北京政权又发生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张勋借调停之名率他的辫子军人京,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乘全国声讨复辟之机,在天津马厂誓师,驱走张勋,以“再造共和”自居,重掌北京政府实权,拒绝恢复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实是为防止国民党控制的国会的存在。此种情况下,国民党人以护法相号召,李烈钧随孙中山南下广州,联合宣布自主的滇、桂军阀在广州设立军政府,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被任命为参谋总长。此时南北除在湖南作战外,1918年春,原逃到琼崖的龙济光与段祺瑞勾结,乘机渡海进攻广州,李烈钧分兵四路,将龙济光部击溃。但在军政府内部,西南军阀开始排挤孙中山。1918年4月,非常国会改组军政府,改大元帅制为七总裁制;5月孙中山被迫辞职,斥责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离开广东,赴上海,并指派李烈钧在广州代行其事。第一次护法斗争失败。
 
1919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4月,李烈钧从广州赴港转沪面见孙中山,随即奉孙中山指派往云南与唐继尧会商消灭桂系的办法。这年8月,陈炯明率领粤军从福建回师,驱逐桂系。孙中山重回广州。1921年4月,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李烈钧仍被任命为参谋总长。6月,粤桂之战再起,李烈钧率部连克桂林和柳州。12月,孙中山抵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李烈钧被任命为参谋总长,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统由李烈钧节制指挥,准备北伐。后受阻于湖南军阀赵恒惕,被迫回师,改道江西北伐。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设立大本营,李烈钧任北伐总司令,分三路进逼江西,连下赣州、吉安,威胁南昌。而此时陈炯明却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移至永丰舰,后经香港到上海。李烈钧率部回援,但在与叛军的战斗中失利,只好分路向湖南、江西边境退却。随后李烈钧也来到上海。第二次护法斗争也告失败。
 
在两次护法斗争中,李烈钧始终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23年初,孙中山组织东西两路讨贼军攻克广州,陈炯明败走东江,孙中山再建大元帅府,任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仍任参谋总长。1924年1月,李烈钧参加了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对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表示拥护。孙中山创设黄埔军校,李烈钧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称“校长一席,非蒋莫属”。这一年,李还受孙中山委派,赴日本考察。11月,直奉战争停战,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邀孙中山北上,同商国事。孙中山电召李烈钧返回上海。返国后,李烈钧随侍孙中山扶病北上,经日本到北京。不久,北伐军进入江西,孙中山命李烈钧南下布置军事。在南返途中,驻停上海时,忽闻孙中山病危,李烈钧急返北京。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李烈钧参与主办丧事。终孙中山的一生,李烈钧和其虽也有不睦之时,但多由彼此性情与处事方式所致,更多时是追随在中山先生左右,是孙中山革命的基本助手。
 
孙中山逝世后,李烈钧应冯玉祥的邀请,赴张家口,被聘为国民军总参议。11月,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林森、张继等人在北京西山开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李烈钧对此表示赞同。由于国民革命军北伐形势的迅速发展,1926年8月,李烈钧南下。1927年初,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李烈钧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8月,国民党宁汉合流,蒋介石下野,武汉政府东迁。这时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突然渡过长江,直指南京。在全城骚动的情况下,李烈钧担负起组织联络的责任,协调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部,血战六昼夜,孙传芳大败。9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监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接管宁汉两方政权。1 6日,特委会成立,改组国民政府,由谭延闺出任政府主席,汪精卫、胡汉民、李烈钧、蔡元培、谭延闾为常务委员。这一时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李烈钧基本上是站在历史进步潮流上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再次改组。李烈钧没有担任实际职务,离开南京,到上海长期养病。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对日抗战,经常对时局发表意见,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不满。自卸职以后,李烈钧经常与老友冯玉祥保持联系,往来唱和,对冯的抗日主张极力支持。1 932年夏,李烈钧往泰山访冯玉祥,劝其“并力扶危”,次年两人又在蓬莱阁留下对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横额是“碧血丹心”。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李烈钧谴责张、杨“劫持主帅”,要他们迷途知返。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西安后,李烈钧晋升为高等军事法庭的审判长。李烈钧对此事非常谨慎,曾在蒋介石面前请其“宽大为怀”,最后按照蒋的“慎重办理”的指示,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剥夺公权五年。后蒋介石将张学良特赦,但仍对其软禁。这一年,李烈钧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烈钧以久病之躯而不愿托庇于上海租界,扶病共赴国难,为抗日救亡多次发表意见。晚年先后在家乡武宁、武汉、昆明、重庆等地居留养病。1946年3月20日李烈钧在陪都重庆逝世,终年64岁。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曾亲往吊唁。国民政府下令给予国葬,灵柩运送回武宁县,初葬箬溪镇、修江边上的看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库迁葬于武宁县城近郊飞凤山。后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钧夫妇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李烈钧的一生,自求学开始,参加革命,追随孙中山,创建民国、讨伐袁世凯、护国、护法、北伐,为了革命奔走呼号,体现了坚忍的意志与顽强的革命精神。虽然由于个性与时代的局限,我们今天不难找出其一生中的不足之处,但在总体上他已经体现了那个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他晚年的好友冯玉祥曾称赞他“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对国忠,对党实,对人义,对友直,行无所畏,言无所忌”。这话看起来是过誉,仔细想却更是写实。
 

Copyright © 2017-2018 永修县磨刀李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2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