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始祖——衜公传

衜公,名达道,字少贤,别号继塘。生于唐禧宗乾符元年至六年(公元880年)前后。父景圭,为唐禧宗(874-888年在位)时任太常侍郎,居济州。祖父仲宝,唐懿宗(860-873年在位)时为太子中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曾祖承休为龙图阁学士兼户部尚书,居长安。衜公为鬰林王李恪十一世孙,出身皇族和仕宦世家。
 
一、衜公墓志
《衜公夫妇墓志》曰:“磨刀始祖,讳衜,字少贤,景珪之子也。昭宗天佑中,由承侍郎历太子太傅,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夫人裴氏,晋公之(裔孙)女,与公合墓。景亮生術,徐州仪曹卫。时梁王(朱温)威震天下,请上迁都东京。上谓衜曰:‘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飘泊,不知竟落何所。’语罢,君臣泣下沾襟。公遂晦名不仕,偕弟術、衍避于湖湘,再徙南康府建昌邑市居焉。厥后,衜开创于磨刀,術开创于大坪,衍有别派,盖建邑之有李氏三公,其肇基祖也。衜初抵磨刀,曾托庇于黄师祖、李师母之家,誓以乱平免祸,当令子孙以家人之礼事之,殁则祀于庙,以为不朽之报。至今子孙每值祀事必请黄师祖、李师母,即此意也。公夫妇卒葬于兹,名曰南仙李蟠根祠前之右首木星形,俗称为老鼠尾,插癸山丁酉向。公诞于九月二十三日,凡我后裔,岁值此辰,近则奠于墓,远则奠于庙。后世之子孙历经千年未之或易也。公生四子:曰轩、曰辕、曰軿、曰辂。自是而后支派日繁,迁徙日远。凡仕宦之显赫,科第之蝉联,以及理学名儒之蔚起,丰功伟烈之昭垂,四公鴈序支下,大成玉牒,记载详明,可按而知也。是为志。(照碑)”
 
二、出生年份
墓志记了衜公的生日,但没有记年。那么,衜公究竟生于哪一个年代呢?墓志和老谱中提到的四个有关的人可以作为参考。一是唐昭宗,昭宗天佑元年是公元九零四年,此时衜公在皇帝身边任郎官,年龄当有二十几岁(十几岁太小,三十多岁又太大)。二是黄师祖,衜公称他夫妇为师祖、师母,是以晚辈自居,衜公当时年龄当不会很大,应该不会超过三十岁。三是衜公长子轩公生于九二七年,衜公约四十五岁左右生他(如在四十岁之前生轩公,那他九零四年只有十几岁,不可能做郎官,更不可能做太子太傅)。四是衜公四子辂公生于九四一年,衜公六十岁左右生他(理由同前)。综上所述,衜公约生于公元八八零年左右,即唐僖宗乾符末年至中和初年。
 
我们对衜公的生年作了上述推算以后,见阳新谱载衜公生于公元八八五年,与我们推测的年代接近,如有老谱根据,可信。又见有的谱说衜公生于八五九年,不知有何根据?如无确证,应该不太可能。因为一个命官六十八岁才生嫡长子,本就不太合理;八十二岁还能生第四子,当今少有,古时就更罕见。
 
三、朝廷官职
唐昭宗李晔(867-904年;于889-904年在位)颁发给李衜任命他担任太子太傅的诏书,诏书上面写的是《唐以衜为太子太傅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笼银榜,青方列长子之宫;岳峻山绛,席启元良之座。铜鹤香生,特重凝承之选;金墀辉耀,预严讲读之资。惟羽翼之有人,乃身心其交,敕尔具官。李衜学符乾徒,德懋日新,兹以覃恩,特授尔为太子太傅。审示父子君臣之道,俾戚恭敬温文之德,将春华同秋实,齐收必东壁”。
 
这里“乾徒”、“ 德懋日新”等词来自《周易》、《大学》等典籍;“覃”,是延伸、延展的意思,“覃恩”,即广布恩泽的意思;“太子太傅”在当时可是最高级别的“一品”官,就是当太子的老师。对于“太子太傅”这个官职,有时候也给人予以追封,是对最高知识水准的肯定;这里还有一个“东壁”,这个典故首先来自唐朝初年那个有名的宰相张说的诗歌“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里面所指的‘东壁’那地方,建筑有‘图书府’。那么用来指代人物,就是形容其文化学识的丰富。
 
李衜能受到昭宗如此器重,想来必有过人之处。一个中下级官员,怎么会一下子晋升为一品、二品、三品的大员呢?从诏书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李衜确实很光耀。唐朝没有承侍郎的官职。郎官属于文散官,正六品上下有朝议郎、承议郎,从六品上下有奉议郎、通直郎,正七品上下有朝议郎、宣德郎,从七品上下有朝散郎、宣义郎,正八品上下有给事郎、征事郎,从八品上下有承奉郎、承务郎,正九品上下有儒林郎、登仕郎,从九品上下有文林郎、将仕郎。总之,郎官属于中下级官员。太子太傅属于从一品,一般由年高德劭者担任。上柱国属于正二品;特进有正二品、从二品两级;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四、迫害逃难
衜公所处正是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斗加剧的时代,穷途末路的唐王朝,己是风雨飘摇。李衜因有几代为官背景,早在朝庭受封为承事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公元895年军阀率领部队进京城,把持朝政,太子太傅李磎被杀,昭宗命李衜继任。
 
昭宗天佑元年(公元九零四年)正月,朱温杀光了昭宗身边的八百宦官,毁坏了长安宫室,逼迫昭宗及文武百官迁都洛阳。车驾到达陕州,朱温又杀光昭宗身边的二百名卫士。
 
对自己的命运,38岁的昭宗已猜到几分,这次去洛阳恐怕是凶多吉少。但是他不能让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时称华州),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一两个宗室之臣,李衜就在其中。
 
这些事情,参与编撰《资治通鉴》且主修唐史的范祖禹,在他的专著《唐鉴》中记载详明。据记载,李衜心知有异,急欲跪拜请旨,昭宗却抓住他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说到此处,君臣俱是声泪俱下。
 
在悲泣声中,他第一个冷静下来,率先向昭宗辞官,然后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避难逃亡。他们在湖湘稍作停顿后,辗转来到永修(时称建昌),定居磨刀村。
 
朱温在迁都途中杀害了昭宗所有剩下来的侍从,全换上他的人。到东都洛阳不久,八月十一日夜,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两位妃嫔拼命护驾,一同被杀。第二天,他们谎称两位嫔妃弑主,将她们贬为庶人。倒打一耙,连死人都不放过。朱温矫诏立十二岁的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傀儡皇帝(在位三年,九零七年被废,九零八年被杀),是为哀帝。哀帝没有改元,还是沿用天佑的年号。天佑二年二月庚寅朔,是月社日,朱温密令枢密使蒋玄晖宴请德王裕等九王(昭宗的九位皇子)于九曲池,灌醉,全部绞杀,抛尸郊野。同年六月,朱温又命亲信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朝廷重臣三十多人集中到黄河边的白马驿全部杀死,投尸于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马之变”。十二月,朱温借故处死了蒋玄晖,又借口“玄晖私侍积善宫皇太后何氏,又与柳璨、张廷范为盟誓,求兴唐祚”,将哀帝母后何氏杀死,并废黜为庶人。不久,宰相柳璨被贬赐死,其弟兄也被全部处死。太常卿张廷范被五马分尸,其同伙被除名赐死者若干。
 
幸亏何皇后在迁都途中生下一子,起名昌翼。昭宗及何后知道他们全家性命难保,就趁朱温还不知道有此皇子之时,将其托付给老太监胡三。胡三不负重托,冒死将小皇子带回老家婺源抚养,改姓胡。昌翼弱冠后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九二五年)明经科进士,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他的大儿子做了绩溪县令,遂寄籍绩溪,这就是绩溪明经胡的来源。胡雪岩、胡适是其后人。昭宗总算留有一支后裔。
 
朱温对唐皇室成员、皇帝近侍及朝廷高官残酷迫害、赶尽杀绝。衜公集这三种身份于一身,不逃必死无疑。他一逃再逃,从陕西逃到湖北,从湖北逃到湖南,从湖南逃到江西建昌邑市,从建昌邑市逃到磨刀,越跑越远,越跑越偏僻,就不难理解了。
 
公元九二三年,李存勖灭了朱温的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为李氏报了亡国之仇。李存勖是突厥沙陀族人,沙陀一族从唐太宗时起,就世世代代效忠唐室,为唐廷拓边守土,因其父亲讨伐庞勋有功,赐姓李。后唐第二个皇帝李嗣源年号天成(轩公生于天成二年)。后唐只存在十三年,至九三六年,被后晋石敬瑭所灭。石敬瑭九三七年改元天福。
公元九三八年,江西及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一个新政权——南唐。其开国皇帝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国号齐,父亲李荣则在战乱中不知所踪。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诰认宗归祖,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恪公的十世孙(应有渊源有待考证,正好与衜公同宗),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父,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
 
五、遇恩托庇
后梁总共只存在十六年。在这十六年当中,朱温父子一面互相残杀,一面也没有放松对唐皇族的追杀。衜公始终处于逃亡状态,只能隐姓埋名,藏于深山。传说黄师祖颇有家财,乐善好施,又同情唐皇族,衜公至磨刀得其庇护,自然在情理之中。但黄师祖、李师母也是冒着灭门的危险来庇护他,所以他感恩图报,令子孙永远纪念他们。
 
黄师祖、李师母可能没有子嗣,衜公以李师母娘家侄儿的身份出现,用小名李三郎(公懋公在《李氏蟠根旧谱序》中说:“衜迁磨刀,晦名不彰,但许人以第行称之,曰李三公。”)。这也是人称裴夫人为三夫人的原因。正因为黄师祖、李师母没有子嗣,所以寄养一个李师母娘家的侄儿养老送终,合情合理,周围的人也不会生疑。如果不假借这一层关系,一个青壮年男子长期住在两位老人家里,外人能不议论吗?即使没有人有意告密,无意的闲话总是有的。在那朱温鹰犬遍布全国的情况下,衜公能安然无恙吗?衜公所以能安然地度过那惊涛骇浪的十几年,既是利用了这层关系,也是黄师祖、李师母用性命在保护他。所以,他对黄师祖、李师母,生前当家中长辈供养,死后当祖宗祭祀,这是完全应该的。后世子孙遵照衜公的遗训,年年祭祀黄师祖、李师母,以为不朽之报。
 
六、定居磨刀
公元904年,李衜、李術、李衍堂兄弟三人从陕西出逃,李術、李衍的后人在清雍正年间一次修谱时,曾写信给李氏族人、康熙、雍正朝名臣李凤翥,请他代为序,李凤翥在他所写《磨刀道公宗谱序》中,印证了《李氏宗谱》所言的渊源流派,他写道:"……我恪公之嗣尤较盛焉。当唐末之乱,我衜、術、衍三公亲携支谱由长安而徙(江西)建昌。術公及余支之祖,衍有别派,衜则磨刀之祖也……"
 
李氏族人指出,李凤翥在雍正登基的第一年被授恩科会试大总裁,担当选拔人才的重任,足见雍正对他的信任,以他这样的名望、地位,决不会冒充皇族之后而贻笑天下的;在清朝文字狱大盛之时,若李凤翥自称皇族之后而无充足根据,还有遭人弹劾,带来杀身灭族之祸的风险,李凤翥不会糊涂到为沽名钓誉而拿身家性命开玩笑。
 
所以,磨刀李氏一直把"离了磨刀不称李"挂在嘴边,因为他们坚信:"姓李的人都是从这里(磨刀)传出去的,有超过百万李姓源自磨刀,他们遍布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甚至台湾。" 李衜后人觉得,他们的始祖为保存李氏宗族做了很大贡献,最起码是"没被灭族。"
 
此外,族谱上关于李氏迁徙的记录非常详尽。比方说,清光绪五年撰《分庄图引》说,李道生了四个儿子,"长曰轩,徙瑞昌之清湓;次曰辕,仍建昌之磨刀;三曰軿,仍建昌之桂堂;四曰辂,徙武宁樱田。"
 
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75岁的李屏墀应是唐太宗的第四十五世孙,他在磨刀住了一辈子,曾经当过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了解磨刀和磨刀李氏历史的人之一。据他介绍,关于磨刀的得名有两个传说。
 
一说,三国著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楚头吴尾",他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永修县磨刀。传说,那块磨刀石被扔进了磨刀村进村左侧的水塘里,虽然村里没有人试探过这块磨刀石是否真正存在,关羽磨刀的传说还是当地人最为信奉的故事。
 
还有一个得名传说时间上稍微晚点,发生在东晋,但是影响力更大,甚至连古县志里都有记载。话说东晋时期,鄱阳湖(时称彭蠡泽)连年水灾,并且有大水蛟作怪,当时享有盛望的许逊不但带郡民治水,还带着徒弟们杀水蛟除恶。他铸剑、磨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磨刀。一幅清代的《衜祖肇迹磨刀图》记载着,那时的磨刀不但有磨刀石,还有剑泉、剑谷和一座万福寺。
 
但《衜祖肇迹磨刀图》上,还注明了一条"吴楚通衢",这是进出磨刀的惟一通道。据此认为,衜公在避难的同时,还想着匡复唐室,报仇雪恨,所以才选择相对险要、地理位置又特别重要的小地方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磨刀励志,告诫后人,“磨刀李”因此而得名。可惜的是,就在衜公逃亡的那年,唐昭宗被朱温诛杀,李氏族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衜公只能偏居一隅,为了避祸,他还曾经假借黄祖师后人的身份偷生。
 
七、衜公墓茔
在衜公眼里,磨刀无疑是风水宝地。临死前,他要求安葬在磨刀一个叫老鼠尾的山上,说是有利于家宅兴旺。衜公墓在今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磨刀之南老鼠尾,迄今一千余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兴建柘林水库,随着水库水位抬升,李衜的墓被淹没,因长期遭水淹浸蚀,墓茔破旧不堪,碑文字迹不清。李氏族人流传着“李氏族人多显贵,始祖坟墓水中淹”,说的就是李衜之墓被淹一事。衜公墓于1989年,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库区水淹以上的山上,为衜公重新修建了一处墓茔,以供后人祭祀。
 
2007年2月,因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李衜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衜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李衜及裴夫人墓”字样。李衜墓的重现,为磨刀李氏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每年农历9月23日是李衜的诞辰,全国各地子孙自发回磨刀祭奠衜公,千年来常办成习。
 
八、后裔族贤
参与编撰《资治通鉴》的范祖禹,在他的史学专著《唐鉴》里,又言之凿凿地证明,《资治通鉴》里面昭宗对身边‘侍人’的谈话,是指皇族成员“李衜、李術”等人。李衜有四个儿子,其中四儿子叫李辂,梁灭亡后的后晋时期,即936年去了江南‘马楚政权’的湖南平江做过县令。湖南平江、衡阳、浏阳等地至今有他的大量后裔,武宁也有分支。
 
后梁灭亡后,李唐家族开始抛头露面,马上就出了不少名人。包括李常,还有后来的李燔、李公懋等等,这家族出了不少很有分量、有影响的名人。李公懋更是与高宗同患难。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高宗在永修与李公懋一同逃难时,封本地艾城一棵大樟树为‘樟公’,3年后(1230年),他问从家乡回朝的李公懋,“樟公安否”? 李公懋带给他一个好消息:“枝叶扶疏,岁寒独秀,何万几之暇惓惓乎?”。
 
关于李常本人的家族渊源,可以查阅到一些外围资料,包括《宋史·李常传》、《唐鉴》、宋朝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秦观的《尚书李公择常行状》、宋朝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这些都保留有一些记录。磨刀人氏李常(字公择),北宋皇佑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祖籍江西修水)的母亲。黄庭坚13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宋元学案》认为,“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但与苏轼风格迥异,他的学养来自李常”。黄庭坚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
 
综合这些资料表明,先祖李衜是这样在永修扎根和繁盛起来的:“遂留江南,其裔孙曰宗诲,因占数于南康之建昌县,生知藉父产,栖遁不求仕进,乡里号处士。处士生溧水县尉,讳东,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光禄生公,讳常,字公择”。
 
始祖衜公之后,磨刀李氏四处迁徙繁衍,有超过百万李姓源自磨刀,遍布神州大地及海外,而且出了不少达官显贵、名人政要、商界巨贾、文化泰斗。一千多年来,该家族人物风光,人才辈出,宋朝有李常、李燔、李成大、李公懋等,明清有李善长、李凤翥、李凤彩等人,现代有李烈钧、李硕勋、李先念、李德生、李鹏等,还有许多磨万宗贤在省、市、县担任职务。具有李唐皇室真实血统的“仙李蟠根”家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皇裔特色的庞大族群。
 
 
附一:恪公至衜公历代源流世系纲
太宗—1恪公—2琨公—3祎公—4峄公—5远公—6元公—7涛公—8承休—9仲宝—10景珪—11衜公(磨刀始祖)—12轩公、辕公、軿公、辂公
 
 
附二:相关参考文献资料
《衜公夫妇墓志》、《唐以衜为太子太傅诰》、《资治通鉴》、《唐鉴》、《李氏蟠根旧谱序》、《李氏宗谱》、《磨刀李氏大成宗谱》、《分庄图引》、《衜祖肇迹磨刀图》、《太平寰宇记》、《宋史·李常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尚书李公择常行状》(秦观)、《挥麈后录》(宋朝王明清)、《宋元学案》

Copyright © 2017-2018 永修县磨刀李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2900号.